二调分类体系解析:什么是二调分类?如何应用于土地调查?
二调分类体系解析:什么是二调分类?如何应用于土地调查?二调分类体系是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2013年)采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技术规范,其科学分类对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具有深远影响。我们这篇
二调分类体系解析:什么是二调分类?如何应用于土地调查?
二调分类体系是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2013年)采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技术规范,其科学分类对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具有深远影响。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阐述二调分类体系的核心概念与制定背景;三级分类结构详解;与一调/三调的差异比较;实际应用场景;存在的局限性;向三调体系的过渡,并附常见问题解答。
一、核心概念与制定背景
二调分类体系全称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由原国土资源部于2007年颁布。其制定背景源于2007年国务院启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旨在应对1996年第一次土地调查后十余年间我国土地利用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
该体系采用三级分类架构,包含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和78个三级类,特别强化了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分类精度。例如首次将"交通运输用地"细分为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等7个三级类,这种精细化分类为后续城乡规划建设和耕地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二、三级分类结构详解
1. 一级分类(12类):
- 耕地(01)
- 园地(02)
- 林地(03)
- 草地(04)
- 商服用地(05)
- 工矿仓储用地(06)
- 住宅用地(07)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
- 特殊用地(09)
- 交通运输用地(10)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
- 其他土地(12)
2. 典型二级分类示例:
- 耕地→水田(011)、水浇地(012)、旱地(013)
- 住宅用地→城镇住宅用地(071)、农村宅基地(072)
- 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101)、公路用地(102)
3. 特色三级分类:
- 将"其他林地"细分为(031)森林沼泽、(032)灌丛沼泽
- 新增"物流仓储用地"(063)反映新兴产业需求
- 单独设置"水工建筑用地"(118)凸显水利设施重要性
三、与一调/三调的差异比较
与一调分类(1984年标准)对比:
- 一级类从8类扩充至12类,新增"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等类别
- 取消"未利用地"大类,改为"其他土地"并大幅减少其覆盖范围
- 建设用地分类精细度提升300%,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需求
与三调分类(2019年标准)对比:
- 三调合并部分二级类(如将"街巷用地"并入"城镇村道路用地")
- 三调新增"湿地"一级类(04类),二调湿地分散在多个类别
- 三调将"种植园用地"从园地调整至耕地范畴
四、实际应用场景
1. 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以二调数据为基底
2. 国土空间规划:2020年前多数省级规划采用二调成果作为底图
3. 生态保护评估:通过林地/草地/水域的精细分类识别生态敏感区
4. 违法用地查处:比对遥感影像与二调数据库发现用地性质变更
5. 耕地占补平衡:依据二调耕地分类实施差异化管控
五、存在的局限性
1. 生态用地识别不足:未单独设置湿地类别,红树林等生态系统被分散记录
2. 城乡结合部分类模糊:"农村道路"与"城镇道路"的划分标准存在交叉
3. 新兴业态覆盖缺失:共享农庄、光伏用地等新型用地形态缺乏对应分类
4. 动态更新机制欠缺:调查后8年间地类变更仅通过年度变更调查补充
六、向三调体系的过渡
2019年第三次国土调查启动后,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二调分类体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过渡期间需注意:
- 数据衔接方法:通过建立转换规则表实现二调到三调地类代码映射
- 历史数据分析:比较二调与三调数据时应考虑分类标准变化的影响
- 档案管理要求:二调原始调查图件需保存至2030年以备查证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二调分类现在还有效吗?
自2020年起新开展的项目原则上应使用三调分类标准,但二调数据仍作为历史对比基准和产权纠纷认定的重要依据。部分地方政府要求在土地征收等业务中同步标注二调原始地类。
如何获取二调分类标准全文?
可通过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标准规范"专栏下载《TD/T 1014-2007》行业标准,或查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附录B。
二调中的"特殊用地"包含哪些?
主要包括军事设施(091)、使领馆(092)、监教场所(093)、宗教(094)、殡葬(095)及风景名胜(096)六类,需注意三调将此大类拆分为"特殊用地"和"留白用地"两类。
为什么二调要取消"未利用地"?
这是为了纠正一调中过度简化分类的问题,实际上许多所谓"未利用地"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二调通过"其他土地"(12类)结合具体二级类(如盐碱地、沙地等)实现更精准管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