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戏攻略文章正文

三国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千古名篇

游戏攻略2025年04月19日 07:31:267admin

三国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千古名篇《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章,被誉为"千古第一表文"。这份文献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书的典范,更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解析《出

三国出师表

三国出师表:诸葛亮北伐的千古名篇

《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章,被誉为"千古第一表文"。这份文献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文书的典范,更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们这篇文章将系统解析《出师表》的背景、内容、历史价值及其影响,包括: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前出师表内容解析后出师表真伪考辨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政治思想与战略意图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一、创作背景与历史语境

公元227年(建兴五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叛乱后,准备首次北伐曹魏。此时蜀汉立国仅六年,先主刘备去世五年,后主刘禅年仅21岁。蜀汉国力弱小,荆州已失,仅有益州一地。面对"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困境,诸葛亮写下《前出师表》,既为表明北伐决心,也为嘱托朝政。

值得注意的是,228年诸葛亮二次北伐前又作《后出师表》(又名《正议》),但学界对其真伪存在争议。两表相隔仅一年,却反映了不同的战略心态,前者充满信心,后者则显悲壮。


二、前出师表内容解析

《前出师表》全文634字,可分为三大部分:

1. 形势分析:开篇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点明蜀汉政权合法性来自刘备,强调"危急存亡之秋"的现实处境。

2. 治国建议:提出"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等施政方针,重点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体现人事安排智慧。

3. 北伐宣言:自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经历,表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决心,总的来看以"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


三、后出师表真伪考辨

《后出师表》最早见于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未载于《三国志》,引发真伪之争:

支持真作说证据: ① 内容与228年诸葛亮上疏《劝将士勤攻己阙教》相呼应 ②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曾提及"亮集有出师表二篇" ③ 文风与诸葛亮其他作品一致

质疑伪造说依据: ① 陈寿《三国志》未收录 ② 文中"赵云已死"记载与史实不符(赵云实际卒于229年) ③ 部分表述过于悲观,与诸葛亮性格不符


四、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出师表》被誉为"章表之祖"(刘勰《文心雕龙》),其艺术成就体现在:

1. 情感真挚:全文13次提及"先帝",7次自称"臣",构建了"父—子—臣"的特殊情感结构,苏轼评其"简而尽,直而不肆"。

2. 逻辑严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递进结构,陆游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 语言精炼:创造"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苟全性命"等成语,朱熹赞其"明白正大,流出肺腑"。


五、政治思想与战略意图

透过《出师表》可窥见诸葛亮的政治智慧:

1. 法家思想实践: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体现"刑赏二柄"的法家理念。

2. 儒家伦理贯彻:以"忠孝"为纽带连接君臣,构建"君贤臣忠"的理想政治模式。

3. 北伐战略考量:提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实则蜀汉总兵力仅十万,曹魏有四十万,是以攻代守的战略冒险。


六、历史评价与后世影响

《出师表》对中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1. 政治典范:成为历代臣子进谏的范本,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即受其影响。

2. 文学经典:入选《古文观止》等众多选集,现代语文教材多将其作为必读篇目。

3. 文化符号:成都武侯祠存有岳飞手书石刻,日本德川家康曾命学者专门研究,韩国世宗大王亲自注释。


七、常见问题解答Q&A

出师表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一表文"?

因其兼具政治价值与文学价值:政治上提出了治国理政的系统方案;文学上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语言精妙,后世难有超越者。

前后出师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前表着重内政建设,充满信心;后表侧重军事论证,语调悲壮。前表被公认是真作,后表存在真伪争议。

诸葛亮明知蜀弱魏强为何还要北伐?

三个主要原因:① 践行对刘备的政治承诺 ② 以攻代守争取战略主动 ③ "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合法性需要。

标签: 三国出师表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三国志

游戏爱好者之家-连接玩家,共享激情Copyright @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备案号:京ICP备2024049502号-11